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河南GDP已经连续17年稳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GDP始终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全国倒数,2020年居全国第24位。整体收入低反映了河南城乡居民职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弱、就业层次低,具体反映在就业人口的技能水平上:全省有5700万适龄劳动人口,但技能人才只有900多万人,占比仅为15.8%,比全国低6.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226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仅为25.1%,比全国低4.9个百分点,比广东、上海分别低8.3个、9.9个百分点。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缺乏对技能人才的充分尊重,技能就业的吸引力仍然不足;二是产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重视不够,同时其人才需求也未能得到职业培训和技能证书体系的支持,“两张皮”现象严重;三是劳动者技能提升意愿不强,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和动力牵引;四是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的项目脱离实际,培训质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五是现行证书考核认定体系不够完善,工种(专业)及对应的职业标准、考核标准不够规范,其权威性和认可度难以与学历证书等值,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六是缺乏就业准入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七是政府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社会知晓度较低,许多企业和劳动者并不了解;八是缺乏统一的培训与证书管理平台和“培训包”“学分银行”等支撑体系。
因此,从上述问题入手,科学设计和构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体系是当务之急,需要各相关方协同发力,才能保障“技能河南”建设顺利推进。
一、充分认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河南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不断放大人才第一资源效应,是打造后发优势、实现动能转换的重要环节。从总体上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使最大多数的劳动者被技术技能武装起来,走上靠技能就业、靠技能增收、靠技能成才的道路,实现整体就业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
从构建合理的“金字塔”式人才队伍结构来看,河南不仅急需数以千计的顶尖、领军创新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金字塔”的基座,这支队伍是否足够大、足够好,关系到整支队伍是否稳定、能否发挥综合效用,关系到诸多创新成果能否转变为真实的产品,也关系到经济体系所需的人力基础是否稳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河南面临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新行业、新技术、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对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了2。有效推进“人人持证”,有利于解决现实存在的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行业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有助于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有利于引导行业企业和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广泛的动员机制,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树立敬重职业、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激励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技能培训、走技能成才之路,是推进“人人持证”、建设“技能河南”的先导性工作。通过举办技能大赛、选树技能标兵、表彰劳动模范、开设技能专栏节目等举措,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努力锤炼精湛技能,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中实现人生出彩。行业企业要成为技能文化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微观层面上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构建技能等级与薪酬水平相对应的分配机制。教育系统要逐步建立完善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指导、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幼儿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抓起,在中小学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早早播撒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种子”,为学历社会向技能社会演进奠定思想基础。
三、构建市场化、规范化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
当前,政府部门已经退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只负责制定职业分类、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具体培训和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责交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来实施。这就为各类主体实施职业培训、颁发技能证书创造了条件、开辟了市场。为适应“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需要,应系统性构建广泛的评价机构和证书体系,围绕产业、行业需要统筹设立覆盖全产业链、职业链、岗位链的证书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形成拾级而上的技能等级体系,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提供职业提升的阶梯。
当然,技能证书如果管得过松、发得过滥,缺乏“含金量”,就会使其失去价值,走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不值一顾、无人问津。因此,适当的监管、规范化要求和质量评价是必要的,尤其是要强化行业自律,由产业行业组织或人社、教育部门建立机构遴选备案、质量评估、社会公告等制度,引导评价机构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坚守质量标准和诚信底线。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建立针对评价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秩序,树立品牌,增强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培训质量
建设“技能河南”,关键在高品质的技能培训。现实中的培训大多由院校或其他机构承担,也有部分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院校等培训机构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了解较少,培训的适用性不够,但师资稳定、课堂教学经验丰富;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对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不熟悉,师资不稳定,缺乏规范的课程教材,但能与需求无缝对接,培训的针对性、实战性较强。
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应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根本路径,发挥产教双方的优势,构建“双元”甚至校企政行等“多元”参与的培训机制,协同作战,实现共赢。职业教育必须坚守自己的类型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时刻关注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并及时将其转化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训模式中。行业企业应当汲取职业院校在理论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充分借助培训机构的优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共建共享中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五、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在“技能河南”建设中,政府作为关键推动者,应优化政策供给,在培训经费、项目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土地供应、就业和社保资金使用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支撑体系,发挥行政资源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应依托院校或大中型企业,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批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行业培训中心和跨行业培训中心,支持职业院校在优势专业基础上建设专业(工种)公共培训考核基地,推动“一县一品”“一校一品”“一企一品”建设,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应着力打造一批优质培训项目,延长培训周期,加大资助力度,办出特色和精品,形成品牌效应,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鉴于“人人持证”涉及面广,在职人员培训与工作往往存在冲突等情况,应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灵活、务实、便捷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受训者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开发网络课程和丰富的专业“培训包”,方便学员随时自学和实践;另一方面要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员利用零星时间自学和训练。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三大省、外出务工第二大省,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是省委、省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河南省委主要负责人提出,河南要完成“两个确保”的历史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第一资源更好地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定、技能等级认定、技能大赛等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技能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提高河南制造、河南服务的质量和品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为实现富裕河南、幸福河南、现代化河南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